购物车 | 关注产品 | English

国际少儿编程课(上海、苏州)

国际少儿编程课生动有趣、简单易学,深受小朋友们喜欢。


国际少儿编程课包括乐高机器人搭建与编程控制、美国MIT SCRATCH视化编程系列,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耐心和专注力,增强学生整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1-5年级的小朋友,可以学习乐高SPIKE机器人编程。该系列课程模拟现实情景,搭建生活或工业用途机器人,通过运行程序让它们动起来,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实力的小朋友将来还可以参加WRO国际奥林匹克机器人大赛或者乐高FLL机器人工程大赛。


小学3-6年级学生,可以学习美国MIT开发的SCRATCH图形化编程。该系列课程以培养兴趣、锻炼思维为主,趣味性较强。学生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动画、故事、音乐和游戏,过程就像搭积木一样简单。经过一段时间的Scratch编程学习,学生将来学习高级编程语言Python, C++, Java会非常轻松。

少儿编程老师 Steven Gu,是新加坡艺术集团的STEM教育总监、新加坡国际学校的ECP编程老师、美国国际学校的私人编程老师。
他毕业于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之后深耕新加坡工业界。在软件开发、数字推广、教育培训、半导体应用、工业制造、金融分析等领域都有非常丰富的实战经验。
多年以来,他致力于将这些宝贵经验融入科技类教育,希望为未来培养更多小科学家、小技术专家。



电话:18020275786 (微信同号)

上海:上海市闵行区运乐路569弄2号206,丰尚国际广场(美国国际学校对面)

苏州:苏州市工业园区钟南街水墨三十度商业街36栋202(新加坡国际学校对面)

Python青少年编程课

Python青少年编程课适合小学5年级以上的青少年学生
生活在当今数字世界,掌握一门编程语言,其重要性不亚于拥有读写能力。它也不再专属于工程师或者计算机专家,而是普通人都必须拥有的基本技能。
青少年尽早学习编程知识,可以锻炼逻辑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面向未来的职业启蒙教育。

     

Python 是一门被广泛使用、并且非常容易掌握的编程语言,很多中学、大学已经将其列为必修课程,同时,它也被很多科学家、工程师应用在各种前沿领域:网站开发、银行和商业、医疗设备、航空航天、游戏娱乐、机器人...

“不管是为了探索宇宙的奥秘,还是为了在新世纪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计算机编程都是您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斯提芬•霍金

Python 编程老师 Steven Gu,是新加坡艺术集团的STEM教育总监、新加坡国际学校的ECP编程老师、美国国际学校的私人编程老师。
他毕业于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之后深耕新加坡工业界。在软件开发、数字推广、教育培训、半导体应用、工业制造、金融分析等领域都有非常丰富的实战经验。
多年以来,他致力于将这些宝贵经验融入科技类教育,希望为未来培养更多小科学家、小技术专家。



电话:18020275786 (微信同号)

上海:上海市闵行区运乐路569弄2号206,丰尚国际广场(美国国际学校对面)

苏州:苏州市工业园区钟南街水墨三十度商业街36栋202(新加坡国际学校对面)

旅行教育,带着辛巴环游世界

旅行教育,带着辛巴环游世界


在爸爸的带领下,儿子辛巴3岁时途经12个国家到达北极,寻找北极熊(北极熊没看到,看到了“熊爸爸”);



图源|《辛巴奇遇记》


5岁时,历经146天纵贯南美洲,去南极看企鹅;



图源|《辛巴奇遇记》


在土耳其坐热气球、在亚马逊钓传说中的恶魔食人鱼、在极光中许愿……当大部分的同龄孩子都在奔波于读书、作业、兴趣班的时候,小辛巴的旅行足迹,却已经比很多人一辈子加起来的都广阔。


“疯狂一家人”很快在网上引起了热议。很多人问,是不是家里很有钱?小孩不上学的吗?教育怎么办?


对此,老极说:“很多人觉得我们选择周游世界是因为有钱,其实我们只是换了一种活法。”而且,辛巴也在上幼儿园和小学。只是在尽量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才出门和父母一起四处旅行。




这一家人,陪着孩子走遍全世界,想最大化地让孩子从真实的世界里,学到知识,发现梦想,锻炼身体,也激发他关于人生的思考。


事实证明,在这旅行的一路上,辛巴的确学到了很多。在各个国家的旅行中,辛巴学会了不同的语言;在藏地时,辛巴穿上当地的民族服饰,向藏区小朋友学会了赛马;更宝贵的,可能就是辛巴在这一路的跋山涉水中,体会到了什么是坚持、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我一定可以的”......



图源|《辛巴奇遇记》


正如老极所说,“生命应该是各自的状态,我们各自来到这个世界,只是相互陪着玩儿一趟”。这个对其他人来说,有些不现实,只存在于少数人身上的“故事”,对老极一家人来说,或许正是表达他们各自生命状态的行为,是适合辛巴打开他成长道路的一种姿势。


他们一家人,只是在生活方式上,做出了适合自己的选择。


旅行教育的背后,爱与陪伴,或许才是真正的秘诀!


同时培养出哈佛、麻省理工的孩子,素质教育的典范

本文作者:周耀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今年三月份,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高中毕业的小女儿得到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录取通知,这是对她多年努力的一个肯定。


小女儿在高中阶段的压力不小,因为大女儿四年前从同一所高中考入哈佛大学,不可避免的是大家会拿她跟姐姐相比。


能够抗住这个压力,走出一条自己的路真不容易。录取消息传出来后,同学、朋友们都想知道她们是如何成长的。


感恩于我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遇到贵人的无私指导,所以愿意和大家分享,仅供参考。 



01


在有孩子之前,我和太太都挺反对让孩子补习的,觉得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挺重要的,所以当大女儿在纽约州布法罗市开始上小学时,我们发现学前班至三年级既不考试、也没有家庭作业,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的。


当然太太还是让孩子上了钢琴课以及跳中国舞的课,以及短期的画画,滑冰,游泳,体操课,这些大都是孩子自己也想试试的,我觉得懂点艺术,活动活动身体挺好的,毕竟孩子平时太有闲了。 


2006年我换工作到了印第安纳州印第安纳波利斯市的印地安纳大学教书,孩子还小,对搬家没有什么异议。


太太在汇丰银行美国总部安稳的好工作却被打断了,虽然很快在新城市找到了工作,但常常因为加班耽误接孩子,干脆辞职重新读书得到了教师执照和教育硕士,改行当老师了,并在大女儿学校的初中和高中部从无到有开创了汉语选修课。


对孩子而言,大女儿搬来了上三年级,没想到这里三年级就有家庭作业和考试。


她第一次考试都不知道什么是考试,居然就考得很不错。这说明虽然她在布法罗的小学从来没有考过试,学习还是学进去了,所以我们也就放下心来。


除了钢琴课,偶尔学点跳舞,基本上是放羊,所以她的童年应该挺快乐的,不过上钢琴有一段时间有点勉强,后来才越来越喜欢的,俄罗斯籍的老师说她非常有乐感,觉得她不走音乐之路可惜了。 


这一切在她完成七年级,我们认识了纪老师才改变了。


纪老师是印地安纳州的一所大学的数学老师,是我太太让大女儿试了个短期夏令营时认识的,纪老师通过这个暑假班觉得她很有潜力,认为我们已经耽误了她,所以热情邀请我们去他家进一步聊聊。


我们去了他家之后,被彻底震撼了,楼上、楼下、地下室放满了他们两个上了哈佛大学的孩子在中小学期间所获得的文理科及兴趣活动各种各样的奖杯,而获得的奖金竟然在大学读书四年也没有用完。


不久我们有机会见到了已经工作、回家省亲的他女儿和儿子,发现这样优秀的孩子,和邻家的孩子没有什么两样,我们明白过来原来学霸不一定需要是书呆子,全方位的发展可以让孩子摆脱枯燥、享受学习。


纪老师建议我们让大女儿转到一个只有学前班到八年级的私立学校,因为那里的数学老师特别好。


尽管这已经是初中的最后一年(八年级),我们还是让她进了这个私立初中。


这一年里,她的数学能力突飞猛进,并结识了一批高才生,同时我们被大女儿要求,允许她跟这些高材生一起去上数学、化学课外补习班,榜样的力量真是无穷的!不过她还是真的有兴趣。


一年后初中毕业,她回到了公立高中,九年级时的成绩一下子比原来同年级的同学高出了许多,并在2013年初获得印第安纳州化学竞赛第一名。 



02


2012年下半年,我感觉到有可能要去澳洲教书了,家里开始悄悄地讨论搬迁对太太工作、孩子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对太太及大女儿的影响。


太太教书育人的工作是她的真爱,全心全意不计报酬地把汉语选修课发展成胜出德、日、法语课,而仅仅小于西班牙语的第二大外语课,并年年获奖!这次搬家意味着她不得不放弃她一手建立起来的奇迹,我真是感激不尽她的支持。


对大女儿而言,申请美国大学需要9-12年级的成绩,搬迁毫无疑问将影响她成绩的连续性。


平时偏外向的大女儿通情达理,一口就答应了,说是喜欢换换环境,看看世界。


而在公立小学读四年级的、偏内向的小女儿却有点不愿意,因为平时要好的朋友少,到了澳洲人生地不熟,没有朋友怎么办?原计划2012年下半年让她去读大女儿曾经读过的私立初中五年级的(在印地安纳,五年级开始初中),为了照顾她的情绪,就让她暂且继续呆在原来的公立学校读五年级,此外小女儿在美国除了钢琴、中文学校和跳中国舞以外,从来没有上过什么其它课外补习班,完全靠她自己上课学习,及借图书馆的书看着玩,居然老师还让她跳过了二年级,也应该说她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到了澳洲,太太成功地考到了教师执照,一切从零开始,在中小学、大学兼职教汉语,继续不断获奖。


大女儿则考进了昆士兰州的公立重点高中Queensland Academy,这是一个大学预科国际文凭(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 IB)学校,而小女儿在申请学校的摸底考试成绩也不错,让她跳了半年进入私立小学六年级的下半年(澳洲每个学年是1月到12月,而且七年级才算是初中第一年)。


由于大女儿在美国的基础打得好,她很快进入状态,不久获得了澳洲全国数学竞赛奖、进入澳大利亚全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前24名,最后以IB 45满分的成绩高中毕业。 


而小女儿因为没有在美国、澳洲上过课外补习班,成绩在初中虽然也是前几名,但没有像她姐姐那样冒尖,更关键的是她没有像她姐那样目标明确,主动性不强,有时发现她在偷偷地看小说、看视频,许多事情不拖到最后一分钟不做,我太太觉得可能是小女儿缺少高材生朋友的带动。


在我太太不断地督促下,她到了初中毕业才渐渐地醒悟了过来。


一旦醒悟了,转进了大女儿上的公立高中后,她发挥出了记忆能力强的优势,在学习生物上冒尖,进入了澳大利亚全国生物奥林匹克竞赛的前四名(国家队),并以IB 44分(后来成为45分满分)的成绩高中毕业,奠定了她能够被麻省理工录取的基础。 



03


其实能够进入哈佛和麻省理工,她们的学业成绩仅仅是最起码的要求。我太太从小对她们的素质教育非常重视。


首先是让她们爱自己的中国根,以华人后代为荣,这个根如果不保持,家庭、亲情关系就会有文化的隔阂,进入社会也会有认同的危机,更不容说中国的经济已经在世界上有着全方位的影响,能用中文交流有百利而无一害,所以我们从小坚持孩子在家里不能说英语,让她们四五岁就开始在中文学校学中文,参加各种中国文化的活动(跳舞、中文演讲比赛等),有机会就带她们回国探亲,旅游,姐妹俩都能说地道的普通话,还能读写常用的中文字,在华人子弟的中文演讲比赛中多次获得第一名。 


第二是培养她们的主动性。小时候的要求是见人主动打招呼,叫叔叔、阿姨,慢慢过渡到要求能够和不同年龄段的人大大方方地交谈,主动找话题。


年龄再大点积极鼓励参加志愿服务、参与各种组织活动,强调不计较得失、心胸开阔、培养愿意服务、带头的精神。


十四岁以后提倡她们找工作去打工,既培养独立能力又能直接体验真正的社会。


通过从小弹钢琴、跳舞、和演讲的上台表演,两个孩子都能够在大众广庭之下自信不怯场,会说敢讲。


姐妹俩都曾经被选举为昆士兰州黄金海岸青少年市委会的副市长。


在打零工当中,虽然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基本上能够自己解决,而且与上司和同事处好关系。


第三是培养她们感恩。


对家人、亲戚、朋友、同学、老师的帮助要感恩,要及时感谢,保持联系,贵人是自己培养出来的,而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


所以大女儿现在还跟印第安纳的老师们保持联系,两个女儿一有机会就会与高中母校的老师、同学见面。 


此外,从美国来到澳大利亚也丰富了两个女儿的经历,拓宽了她们的眼界。


特别是大女儿体验到的澳美文化不同的冲击使她写出了一篇优秀的大学申请文书,入哈佛之后才知道这是被哈佛录取的关键因素之一。


而小女儿则很快融入澳大利亚的文化,交了不少新朋友。


应该说是勤学苦练而且有共同目标的朋友们之间的互帮互学才是她不靠补习班就能同时掌握、学好IB所有学科内容的关键。


学校校长、老师和同学们对小女儿在为人上的赞许是肯定了孩子多年的努力。 




04


总的来说,两个孩子性格不同,通向各自心仪大学的路也不一样,对她俩来说名校只是一个起点,后面的路还很长。


她俩的成长过程如果有什么启示的话,那就是需要学习、培养的不能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学会怎样为人处事,有一个互相激励的朋友圈才能走得更远。 


附:大女儿看完之后说把她写得太自律,其实她也常常被说教,还说小时候学钢琴是被迫学的,十二年级的一天还被说得哭肿了眼睛,第二天上学同学以为她过敏了呢。


有时也偷偷看小说,只不过没有被我们发现。


小女儿含着眼泪又是笑着看完了,大概是触发了先苦后甜的记忆,还帮着改了两个字。


小的时候,大女儿说我们对更小的太宠,慢慢她发现我们对小女儿也非常严。


其实我们一直尽可能的一碗水端平,但无意中可能让大孩子承担了更大的责任,这也许是为什么大女儿醒悟得早,小时候对她说教多,而长大了反而越来越少,而小女儿却正好相反。


看样子不论大小,应该从小让她们负一样多的责任才对,但时钟已经不能拨回去了。


好在两个孩子之间感情深厚,从不争吵,这是我们最为高兴的事。


孔子说,有教无类,我们离这一点还差得很远,所以这篇文章只能供大家参考,毕竟孩子之间的差别大,所处的环境也不一样,但每个孩子一定有他自己的闪光点,需要大人和孩子一起去挖掘。


大家都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孩子也一样。


失望:我是某某音乐学院毕业的,我的时间都是要收费的!让孩子跟新钢琴老师试课,老师一句话惊到我了

我一直认为老师是一份高贵的职业,受人尊重。我们自己在中国、新加坡做音乐教育20年,也一直以充满爱的音乐教育为宗旨。我所认识的教授老师,都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但这次为自己孩子找钢琴老师,新老师的言论以及观念,让我深感失望。

事情起因是这样的:我的儿子7岁,女儿4岁,周末在上海闵行上兴趣课。现有的钢琴老师搬去浦东,没有时间再教他们,所以想给他们另找一位有爱心的钢琴老师。我们也是去年才从新加坡到上海,虽然我太太是钢琴和声乐老师,在新加坡教育部教音乐10多年,但是因为是妈妈的缘故,教自己的孩子没那么好办,所以我才在网上发帖,之后有人介绍了这位新老师(涉及个人隐私,名字我就不方便说出来了)。她下来之前我也跟她说过我们的情况,聊天记录都在这里。





之后在9月5号周日下午2:30pm,新老师也准时到了我们上海闵行丰尚国际的音乐教室,我的孩子周末都在附近上兴趣班,学钢琴也在这里。我就请她先接触我的小女儿,尝试教她钢琴,开始在房间有5分钟,我女儿还很乖的跟新老师一起,接着我女儿跑出来,我拿棒棒糖哄她进房间继续跟老师一起学习,但是小孩子好像不喜欢新老师。我也不知道老师有没有用小孩子喜欢的方式交流。我女儿又想出来,但我看到新老师堵在门那边不让她出来,我觉得这样只会让小孩更不开心,所以我就敲门,跟老师说对小孩子要多点耐心,先尝试跟她做朋友,然后再带着她学钢琴。之后我又说服女儿跟新老师一起,新老师有点着急想教东西,但小朋友不配合,然后我看到新老师有点粗鲁地把小朋友抱到钢琴椅子上,我女儿就生气了,开始大声尖叫。开始没有跟孩子沟通好,我知道今天女儿这节课很难进行下去了。

新老师也有点尴尬的站在旁边,完全不知道怎么去跟孩子沟通。我想,老师既然来了,还是希望她能教我的孩子,所以我就让我儿子跟新老师后面试课,顺便观察一下老师的教学能力,虽然我儿子上午已经上过1节钢琴课,但我还是说服他跟新老师交流。后来他们一起学了差不多半个小时,效果还不错。 虽然我觉得新老师教我女儿的方式不对,但看她教我儿子钢琴还ok,所以我跟太太商议还是想请她教我们孩子的。

后来,就是新老师说她的时间都是要收费的,完全没有第1次试课的说法。这跟我们的理念完全不同,我们觉得不管是从老师的角度,还是家长的角度,开始总要先跟孩子交流了解一下,让老师和孩子找到契合点,确认老师能教好孩子,孩子也喜欢老师,确立一种充满爱的教育关系,然后再说好时间、缴费等事宜。我太太也试着把这种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传输给新老师,但是新老师完全不能接受,甚至说出:“我是某某音乐学院毕业的,我的时间都是收费的”这样的话来。想想我们全球也认识不少教授专家,还真没人敢这么说的,整件事情确实让人失望。

我们衷心希望所有老师充满爱心,以爱的能量感化教育孩子。如果想跟我们交流孩子教育的朋友,可以加我微信singarts

音乐家——施特劳斯

施特劳斯

----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奥地利作曲家。其父与其同名,被称为老约翰.施 特劳斯(1804-1849),而他则被称为小约翰.施特劳斯。老约翰.斯特劳斯也是位作曲 家,曾写过150余首圆舞曲,被誉为“圆舞曲之父”。他跟写过100多首的约瑟夫.兰纳 (1801-1843)一起奠定了维也纳圆舞曲的基础。直至二十世纪的今天,圆舞曲仍方兴 未艾,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小约翰.施特劳斯继承了先父和兰纳等前辈的传统。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小约 翰。施特劳斯的成就比他父亲大,他是一个多产作家。作品编号达到479号,其中圆舞曲 168首,波尔卡舞曲117首,卡得累舞曲73首,进行曲43首,马祖卡舞曲和加洛普舞曲31 首和轻歌剧16部。1844年他十九岁时,正式登台首演他创作的作品《寓意短诗圆舞曲》 (作品1号)及其他三首舞曲(2-4号),而《寓意短诗圆舞曲》在“再来一个”的 喝采声中,竟连续重奏了十九遍,获得巨大成功,打响了第一炮。由于小约翰.施特劳 斯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圆舞曲,因而被誉为“圆舞曲之王”。l899年6月3日, 他因患肺炎在维也纳逝世,维也纳入民为他举行了据说有十万人参加的盛大葬礼。他的 遗体被安放在维也纳公墓里,在勃拉姆斯墓的旁边,舒伯特墓的对面。

音乐家——门德尔松

门德尔松

----雅各.路德维希.费里克斯.门德尔松.巴尔托迪(1809-1847)德国著名作曲家。他1809年2月3日生于汉堡一个富裕而素有教养的家庭,他的祖父是著名的犹太哲学家,父亲是银行家,母亲在当时以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音乐才能闻名。门德尔松童年时代住在柏林,他从小学习钢琴和音乐理论,九岁时便以钢琴家身份在音乐会上演奏钢琴,十一岁开始尝试创作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由于他生活在一个有文化的家庭里,经常能在家庭星期日聚会里接触到文化知识界的卓越代表如海涅、黑格尔、斯文德、韦伯、莫舍列斯等人,在这样的环境熏陶和教育下,他的精神和创作部成熟得很快。他写作著名的《仲夏夜之梦序曲》时,才只有十七岁。他在少年时代致力于充实自己多方面的知识,终于成为当代最有文化修养的艺术家。1835年他在莱比锡定居后,在他的影响下,莱比锡成为德国第一个音乐中心。他的最杰出的事业是在1843年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以他为中心的莱比锡乐派系统积极地传播德国古典音乐作品--除了1829年在柏林使巴赫的被埋没一百多年的《马太福音书耶苏受难乐》重见天日外,还组织了按历史次序编排演奏曲目而连续举行的音乐会,演奏了亨德尔的神剧、海顿的交响曲和清唱剧、贝多芬的《庄严弥撒乐》和《第九交响曲》等。舒伯特的《C大调交响曲》在1838年被舒曼"发现"后是在门德尔松指挥下在莱比锡首次演出的----他的主要作品有:五部交响曲(以《第三(苏格兰)交响曲》、《第四(意大利)交响曲》最著名)、七部序曲(以《仲夏夜之梦 》、《芬格尔的洞窟》最为著名)、还有《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及大量的钢琴、大撮琴等器乐作品。他还独创了"无言歌"这种钢琴曲体裁----门德尔松的作品,把浪漫主义的特点与古典主义的特点交织在一起,既带有古典主义作品的严谨逻辑性,又带有浪漫主义的幻想性格。作品风格素以精美、幽雅、华丽而著称,被誉为浪漫派作曲家中的抒情风景画大师。

音乐家——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

----约翰奈斯.勃拉姆斯(1833-1897)德国十九世纪后半叶最卓越的、古典乐派最后的一位作曲家。1833年5月7日勃拉姆斯生于汉堡一个职业乐师的家庭里。他童年生活十分贫困,十三岁便在酒店里为舞会弹伴奏,在剧院帮助父亲演奏。与此同时,为了多得报酬,他还写了不少沙龙音乐作品,包括多种舞曲、进行曲和管弦乐曲改编曲等。他曾从师戈赛尔、马克逊学习钢琴,一生中交游颇广,尤其得到舒曼夫妇及约.阿希姆的赏识与支持。他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但他没有进过音乐学校,靠他自己的勤奋好学、他的卓越才能和对自己所献身的事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觉悟。他的成熟的作品证明了他掌握着登峰造极的艺术技巧和才华。他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曲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而仍带有自己的特点。他重视奥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编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内乐的地位。此外,他还作有二百余首歌曲、四部交响曲、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协奏曲,其中以《D大凋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双协奏曲》最为著名。六十年代,他定居维也纳,把当时欧洲这个音乐中心作为他的第二故乡。l897年4月3日他在维也纳逝世----勃拉姆斯的交响曲的构思之宏伟和规模之庞大,同他的先辈有很密切的联系:他的音乐戏剧性可说来自贝多芬,对民间歌曲、舞曲等体裁的兴趣显然效法于舒伯特,他个人热情的叙述音调,则使他更接近于舒曼。他继承贝多芬交响乐的传统,吸取了深刻的人道主义和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着力表现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斗争生活,他的作品成为继贝多芬之后西欧交响音乐的杰出典范----如果同奥地利交响乐作曲家布鲁克纳相比较,布鲁克纳的九部交响曲好象都是从一个统一的结构派生出来的,而勃拉姆斯的四部交响曲却各有其不同的思想内容,各自形成一部独特的音乐戏剧:《第一交响曲》象史诗那般宏伟,可以看到贝多芬"从黑暗到光明"的构思的强烈影响;《第二交响曲》是风俗舞蹈性的抒情诗;《第三交响曲》是一曲悲壮的颂歌,但它的戏剧性的终曲却令人神迷心醉;而《第四交响曲》的戏剧性发展则几乎达到古典悲剧的境界。 就其历史功绩而言,在德国音乐史中,人们时常把勃拉姆斯同巴赫与贝多芬相提并论,把他们比作三个主要支柱,即根据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和勃位姆斯(Brahms)姓名的第一个字母总称为"三B"。

音乐家——李斯特

李斯特

----弗伦兹.李斯特 (1811一1886)天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岁起学钢琴,曾先后作为萨里埃里、车尔尼、雷哈、巴埃尔的弟子。他十六岁时定居巴黎,受雨果、拉马丁、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义文艺家思想的影响,向往资产阶级革命。在音乐上他主张标题音乐,首创了交响诗体裁,作有《塔索》、《前奏曲》、《匈牙利》等交响诗共十三部。李斯特还受帕格尼尼的影响,创作了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和十首钢琴练习曲。他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习气相对立的新的浪漫主义原则,并支持阿尔贝尼斯、斯美塔那、柏辽兹、瓦格纳等作曲家的创作。相传贝多芬听了他的演奏后,非常赞赏他的天才,曾上台拥抱亲吻李斯特,这成为李斯特音乐成长的佳话。1848年起他常住维马,并定期回匈牙利。他创建了布达佩斯国立音乐院并任院长。李斯特创作活动的进步的民主主义的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匈牙利的民族解放运动相联系的----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是和李斯特的名字分不开的,正如圆舞曲和施特劳斯、交响曲与贝多芬的名字分不开一样。它的钢琴曲已列入世界古典钢琴曲的文献宝库----李斯特所创作的十九首钢琴曲《匈牙利4狂想曲》,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些作品不但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而且,为狂想曲这个音乐体裁创作树立了杰出的音乐典范。这些作品部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赛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和发展而成的,因而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这些乐曲结构精炼、乐思丰富活跃,音乐语言与音乐表现方法同匈牙利乡村舞蹈音乐和城市说唱音乐有密切联系,乐曲的形式虽然不时的变化,可是音乐形象始终鲜明而质朴,体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统一。

音乐家——巴赫

巴赫

----巴赫 (1685-1750)德国最伟大的古典作曲家之一,又是管风琴演奏家他生于爱森那赫市一个音乐世家,十八岁起历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但生前仅以管风琴演奏家著名。他笃信宗教,把路德派新教的众赞歌和教会乐器管风琴当作自己的创作素材和音响构思的核心,但他又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使他的宗教作品明显的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其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构思严密,感情内在,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主要作品有: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部宗教《受难曲》、《弥撒曲》等,其中代表性的作品为大型声乐套曲《马太.受淮曲》、《约翰.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宗教改革运动康塔塔》、《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器乐作品《布朗登堡协奏曲》六首、《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两集、《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意大利协奏曲》、《赋格的艺术》一集、《音乐的奉献》一集、《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与奏鸣曲》六首等。但由于当时种种社会原因,巴赫的创作才能未得到应有的尊重,直到十九世纪中叶,经门德尔松等人的大力推荐,他的作品才得到大量出版和演奏。巴赫的作品对近代西洋音乐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在西欧他有"音乐之父"和"不可超越的大师"的荣称.

音乐家——舒柏特

舒柏特

----奥地利作曲家,1797年1月31日生于维也纳近郊一个中等市民家庭。童年时代,他从家庭音乐生活中学会了演奏风琴、钢琴和小提琴,掌握了基本的作曲方法和合唱艺术。十一岁起,他进免费的神学院读书。在学校读书。在学校里他参加了学生乐队,有时还担任指挥,熟悉了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的许多作品。与此同时,他从十三岁起就开始了紧张的创作活动。1813年,十六岁的舒柏特离开神学院后,在父亲的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这时他虽然忙于教课,但仍然创作出许多焕发着活力的作品。1818年舒柏特毅然辞去教学职务,全心投入音乐创作。由于没有固定收入,他穷困潦倒,三十一岁十就英年早逝。人们根据他的遗愿,把他葬在他所崇拜的贝多芬的墓旁 ----舒柏特生活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接时期。他的交响性风格继承的是古典主义的传统,但他的艺术歌曲和钢琴作品却完全是浪漫主义的。他绝妙的抒情性使李斯特称他为“前所未有的最富诗意的音乐家”。舒柏特在传统的室内乐注入了自己的精神特性。他的室内乐作品都带有真正的舒柏特的印记,它们也是维也纳古典主义的最后一批作品----而在“即兴曲”和“音乐瞬间”中,舒柏特使钢琴唱出了新的抒情风格。它们的随想性、自发性和意料不到的魅力都成了浪漫主义的要素。舒柏特最广为流传的是他的六百多首歌曲。这些歌曲都是从诗的内心情感中直接产生出来的,没有人能胜过他那洋溢的才华和清新的情感。钢琴伴奏也产生了特殊的效果:用一两个小节描绘出潺潺小溪,街头艺人破旧的手摇风琴,或是“天堂门前”的云雀。谈到舒柏特的歌曲,可以引用舒曼对《C大调交响曲》的评论:“这种音乐把我们引入一种境地,使我们忘却了以前曾有过的东西”

音乐家——海顿

海 顿

-----约瑟夫.海顿 (1732一1809)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派奠墓者之一。他出身贫困,从小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作曲主要靠自学,成年后长期任乐队队长,至九十年代初,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1791、1794年他曾两度赴英,备受欢迎。他主要从事主调音乐的创作,是他确立了"弦乐四重奏"和古典"交响曲"的结构形式,把交响曲固定为四个乐章形式,以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进行配器,为近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一生共创作了一百多部交响曲,其中较著名的交响曲有《告别》、《时钟》、《狩猎》、《惊愕》、《军队》、《伦敦》、《牛顿》等,故他被称作"交响乐之父"。他的音乐语言朴素、简洁、平易近人,感情明朗,乐观。作品不重深刻抒情和戏剧性刻画,而主要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常用"说话原则",进行世态风俗性的表现。他的主要作品还有弦乐四重奏《云雀》等七十六部,清唱剧《创世纪》、《四季》和一些歌剧、歌曲等。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看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